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突出:前三名净利润之和占比超七成|世界热闻

2023-04-15 18:02:01 来源:华夏时报

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业绩报告陆续浮出水面。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30家持牌消金已有18家披露了2022年业绩数据。其中,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共3家,为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分别为33.29亿元、24.93亿元、17.88亿元。上述三家机构占18家已披露净利润消金机构之和的70.05%


(资料图片)

4月14日,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看,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等各种“派系”中以银行系实力最为强劲,主要是因为银行既具有庞大的资金实力,同时也能够依托母行网点及线上资源形成协同。

增速放缓

具体来看,年报显示,2022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营收175.01亿元,同比增长9.84%;净利润33.29亿元,同比增长8.68%。招联消费金融也是业内首家资产规模突破1500亿元的机构,去年总资产规模达1643.46亿元。

从净利润来看,排在第二位的是兴业消费金融,第三位是马上消费。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消费金融营收101.15亿元,首次破百亿元,同比增长20.54%,净利润24.93亿元,同比增长11.79%;马上消费全年实现净收入135.30亿元,同比增长14.48%;净利润17.88亿元,同比增长29.34%。

值得注意的是,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去年的净利润之和为76.1亿元,占18家已披露净利润消费金融公司之和的70.05%,行业马太效应依旧明显。

此外,2022年,阳光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等盈利均不足2亿元,另有6家机构年净利润不足1亿元。

从增速来看,行业增速整体放缓。截至2022年末,全国已开业的30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达8844.41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较2021年的43.5%,已经放缓。

“伴随着消费金融行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其精细化运营趋势愈发明显。”苏筱芮表示,2022年影响行业整体业绩的因素一是获客成本,伴随着线上流量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对线上助贷机构、线下贷款中介的乱象整改,消费金融的获客成本相较往年有了更大提升,但转化却不尽人意;二是运营成本,尤其是线下场景占比较重的,在2022年受到疫情等影响较大;三是逾期率,逾期的上升也会侵蚀到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使得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净利润指标相较往年有所减少。

苏筱芮表示,现阶段,尚未出现消费金融公司直接上市的案例,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数据披露不全,且口径参差不齐,仅从目前的“座次”仍然难以窥见消费金融行业全貌。未来,洗牌的情况仍有可能出现,例如一些流量庞大的互联网巨头,目前经营贷款业务仍以互联网小贷牌照为主,待获取消费金融牌照后,将很有可能成为“搅局者”。

客群质量上浮

“目前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其中,以银行系实力最为强劲,这对中小规模的消费金融机构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形成考验。”苏筱芮表示。

消费金融行业资本天然消耗较快。其股东了涵盖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和产业公司,在资金成本方面“银行系”占据优势。以兴业消费金融为例,从增资方面来看,2022年10月,兴业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19亿元增至53.2亿元,增幅达180%,行业排行第四。

在ABS发行方面,易观分析发布的《银行系消费金融生存现状盘点及趋势预测2021》报告显示,迄今,兴业消费金融共发行5单ABS,数量与规模居于银行系消金机构前列。从ABS入池资产来看,单笔资产最高年利率从2018年至2020年的24%水平下降至2021年的21.6%,体现出客群上浮的趋势。

2022年,部分头部消金公司客群质量开始上浮。“疫情导致接触式服务难以为继,传统商业银行一般以接触式服务为主,很少有非接触式服务,而持牌机构拥有线上化能力,这恰好和非接触式服务相匹配。”某头部消金公司创始人表示,商业银行所外溢出来的流量跟消金机构的产品和用户形态比较接近,因此消金机构就接住了一部分,而这部分客群的质量、风险水平都还不错。

在客群质量层面,上述人士表示,消金机构短期内不具备超越信用卡的能力,其客群质量也没有必要向信用卡看齐,只要能够达到信用卡的下限,就是不错的结果。

在获客层面,不能只关注获客本身。当下,部分消金机构在抖音等平台获客,其中涉及到投放、产品内容和素材展示等环节。从用户对产品感兴趣,到下载完毕APP,以及申请使用产品时会关注产品利率,因此从投放获客,到转化成为机构自身的用户,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流失。

此外在金融产品的体验上,涉及利率差异化、额度差异化、审批是否快捷,这些不单单是获客能决定的,而是由公司所有链条所决定。而好处是新客一旦成为用户,就可以对其进行经营。与此同时,和流量平台合作也充满挑战,因为消金机构的客户与流量平台有重叠,而平台的营销能力比普通的金融机构更强大。

关于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苏筱芮认为,一是关注各类成本,涵盖获客成本、运营成本等,探索更加精准触达客群的渠道和路径;二是关注重点客群的消费需求,例如“新市民”“低龄老人”等客群,并切入高频场景实施客户转化;三是继续投入科技研发,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助力风控,为贷后业务减轻压力。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标签: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