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黄河文化,不妨多制作一些“入园指南”_每日热点
品美食、看演出、赏民俗、买手办……黄河文化论坛期间,东营市清风湖畔的“沿着黄河遇见海”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以热闹的烟火气、浓郁的民俗味、厚重的黄河元素,俘获了市民游客的心。
(相关资料图)
这,不正是黄河文化向普罗大众传播的真实一幕吗?
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同样让参加黄河文化论坛的外宾感到惊奇。
青海的土族盘绣、甘肃的敦煌彩塑、宁夏的泥哇呜、陕西的社火脸谱、山西的推光漆器……“完全没想到中国的黄河文化形态如此之丰富。”论坛期间,西班牙资深国际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哈维尔·加西亚说,逛了黄河大集之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其实,“民族的”未必天然会成为“世界的”。“民族的”要想成为“世界的”,既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还需要积极的交流、真诚的对话、用心的传播。
因河而生,必将携河共进。这次山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共同策划举办黄河文化论坛,启动山东省春季黄河大集,特设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分论坛,专题研讨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创新和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与效能,就是积极主动策划、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协作的创新举措。
“沿黄各地各有特点。在黄河文化论坛这个平台上,既能让大家取长补短,也有助于让国际社会在一个区域或平台上集中了解黄河文化,有助于大家相互交流,互学互鉴。”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也认为,这是打造黄河文化论坛、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的时代意义和传播价值所在。
黄河文化是开展国际传播的天然宝藏。在外文出版社德文专家李博瀚看来,黄河文化海外传播及生态旅游海外推广前景非常广阔,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还有助于在海外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因此创新传播策略格外有必要。
去年,中国外文局组织了一批国际青年走进齐鲁大地,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化。这次,外文局两位外籍专家也与会交流。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增强国际多方的参与度,以不同文化视角来共同提升黄河文化传播的精准度,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专家学者在论坛上都提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的《黄河与河流文明的历史观察》一书,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被翻译成英文的有关海洋和文化的书。大家认为,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国际传播的产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黄河文化。
火出圈的淄博烧烤,同样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传播案例。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外籍专家、青年汉学家潘妧纱说,“淄博烧烤是一个典型的由民间美食引爆的社会现象。它的传播队伍非常庞大,包括民众、企业、政府。”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黄河文化如同巨大的宝藏园林,在把各国人民引入“园林”时,不妨多制作一些像“淄博烧烤”“黄河大集”这样的“入园指南”。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琳 齐静 杨帆 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