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圈、马术比赛、打排球,这场机器人比赛为何受到这么多关注?
唧唧复唧唧,只闻机杼声。比赛场地上,一个又一个机器人或弹跳起步、或花式“套圈”、或跨越障碍、或精准接抛球,“忙”得热火朝天……7月6日至8日,来自81所院校的150支队伍、3000余名学生相聚在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参与“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经过激烈角逐,电子科技大学凭借速度与准度的双重优势卫冕成功。
赛场上较量正酣,赛场之外也吸引了上万名观众现场观看,而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观看直播的人次达到10万余人次。一场比赛,为何会吸引多人的目光。在闭幕式进行前举办的科创工程师人才培养大会上,工信部人教司巡视员张红岩一语道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更需要一大批卓越工程师‘挺身而出’,在‘卡脖子’领域打破封锁、实现突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陆际联表示,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最主要的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提升工程能力。
跨学科组队,机器人花式玩“套圈”
(资料图片)
机器人起跳,“捡”起圆环开始投掷“套圈”,瞄准套圈,完成比赛!决赛现场高潮迭起,在现场观众们的欢呼中,机器人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动作。
此次竞赛项目分为“吴哥之花”“机器马术”和“机器人排球”,其中,“吴哥之花”由今年国际赛事承办国柬埔寨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特点制定比赛内容和规则。“机器马术”则要求机器人完成速度竞赛和障碍赛,“机器人排球”属于今年的新增项目,更考验机器人的视觉能力和定位能力。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吴哥之花”项目任务是由“小兔”机器人和“大象”机器人合作,在类似“吴哥窟”的几根柱子上空“玩”套圈游戏,比赛中红蓝两队PK。“‘小兔’机器人需要完全自主装圈、投圈,‘大象’机器人可以人工操控。只有‘小兔’装圈成功后,‘大象’才可以行动。比赛现场,当2个机器人将40个圆环投向11根立柱,得分高者即获胜。”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员王旭告诉记者,在比赛中,既是技术中的较量,也是心理的较量,还需要分析比赛策略。
接受记者采访时,获得冠军的电子科技大学Limiti机器人队队长周羿表示:“其实,比赛前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案,也舍弃了很多,最多还是靠创新求胜。”东道主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近年来首次参赛,该校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樊卫华介绍,参赛队员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实现跨学科组队。该校大二学生孙博宇告诉记者,拿到题目后,我们需要首先要破题,并运用机械、电子、控制等技术和工具,制作机器人完成任务,很有挑战性。在他看来,难点在于怎样去让投环的精准度提高、套圈速度更快。“这既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樊卫华表示。
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郗安民表示:“通过今年的比赛,我们欣喜地发现,参赛队伍特别是几支传统强队机器人的定位、视觉、软件水平都有所提高,这也反映出我国机器人后备人才队伍充足。”
组装从零开始,多年来比赛走出多支创业队伍
赛场上,是竞技时刻,赛场外,更是不同的团队进行技术交流的时刻。有着11年带队经验的孙锐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指导老师。他告诉记者,每年的比赛中,大家总能发现很多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新技巧”,比如今年东北大学的机器人投环方式就很有特色,值得学习。正是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破解了一道道技术难题。此次比赛中的电子科技大学的“兔子”机器人大胆尝试“跳跃”动作而非绕圈上阶梯,缩短了抵达目的地的时长,这种炫酷的亮相方式也引起场内观众阵阵欢呼。在他看来,其实技术本身并不难,考验的是参赛队伍在比赛现场敢不敢用。
记者发现,赛场上的机器人“长相各异”,使用的材料也五花八门。有的身上绑着好几个雪碧瓶,有的身上贴着纸壳,还有的“脚踏风火轮”。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机器人都是队员们来到现场后再次进行安装调试。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队员们需要提前抵达、熟悉比赛场地。很多队员们在调试场馆席地而睡,睡醒之后继续修改代码。“这种拼搏精神的背后,体现的是我们青年人投身科创的决心。”樊卫华表示。
“机器人大赛,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科技教育的平台。一般而言,每年的题目都是在上一届比赛之后公布,对于参赛队员来说,他们需要准备一年的时间,意味着长周期、高难度、跨专业协作。”王旭告诉记者,在备赛阶段,同学们所遭遇到的解题方案和技术上不断迭代甚至推翻从头开始的过程。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完整的产品研发过程,这也给同学们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自2002年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每年举办一届,任务难度高、技术综合性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水平等,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培育了大量的卓越工程师和优秀企业家。“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创业企业中,有190多家的创始人和CTO曾是大赛的参赛队员,如大疆、普渡、极智嘉等。”王旭透露。
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阴校区执行校长陈钱表示,南京理工大学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对科技创新、卓越人才的共同价值理念,一定会让ROBOCON机器人大赛从这里发展得更好、影响得更多,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到国家硬科技领域的创新事业中,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科创工程师重在培养工程思维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行业使用机器人的意愿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市场持续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创下历史新高。面对如此大的“蛋糕”,我国的机器人企业也摩拳擦掌,积极抢占市场。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人才缺口就高达500万(人),复合型人才和高层级人才稀缺。
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合市场的机器人后备人才?“我们需要更多的工科人才,特别是卓越工程师。”陆际联表示,“工程人才培养的诉求,很大的一点就是要去实践,一定要真正地去做工程。这不仅仅要懂技术,还要善于沟通、学会管理。”在他看来,科学家最主要的工作是发现和揭示已有但未知的事物规律,而对于工程师来说,他们需要最大程度根据现实情况运用好成熟、稳定的方法,在实施工程中,可能使用的不是最新的技术,但一定会根据现场环境进行创新。
陆际联认为,工科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在课堂上,要做到产教融合。但是,企业的发展也会存在局限性。通过这样的比赛,自己从零开始完成一个项目,也是一种工程历练。“从知识方面来说,工程人才、技术人才与科学人才技术上是相通的,但是工程人才的思维跟科学家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工程人才的思维方式,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在具体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不停地调试、改进,直到成功,才能够从中发现规律、感悟道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郑焱 实习生 陈兴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