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歼20“完全体”来了,国产六代机还会远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基】
6月29日,一架新生产出来的“黄皮”歼20,在成都的热浪和人们的期盼中,加速滑跑,冲入云霄。当天晚上,随着久违了的“爬墙党”视频和照片逐渐流传开来,现场横幅上“……XX-15发动机配装歼-XXA……”的字样,让坊间传言的“歼20完全体”——这个自从2001号718工程验证机2010年圣诞节横空出世以来,就在军迷之间争吵不休的概念——在将近13年后,终于有了一个接近事实的答案。
(资料图)
对比珠海航展上歼20的起飞视频和这次的“爬墙党”视频,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计算,就能看出这架“黄皮”歼20滑跑用时明显缩短。考虑到相比11月阴雨连绵、温度尚可的珠海,6月底已然烈日炎炎、天干物燥的成都,并不是一个更适合发挥出发动机起飞推力的地方;数秒间的差别,更是让人平添对这款“四代大推”的更多期许。
希望接下来在本月底的空军长春开放活动中,我们也能目睹它这样滑过观众面前
对很多军迷来说,这份期许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对涡扇15“久拖不成”的印象,而这种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这个型号曝光实在太早。当下文这张照片于2006年年底曝光时,距离2001号验证机横空出世还有5年,国产第三代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太行”设计定型更是才过去一年。试想一下,“太行”定型带给军迷们的欣喜尚未过去,“四代大推”又似乎已经过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阶段,这怎能不叫人期待下一次瓜熟蒂落?
这张拍摄于2006年9月的照片很快流传到军事论坛上,短暂引发了“这个WS15究竟是现有型号的改型(比如涡扇9之类)还是全新型号”的争论,但在pupu等军坛大佬当年的一锤定音下,大家很快认可了,这就是我们的“四代大推”
然而直到2012年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一路前行:飞机设计专家李明》一书,我们才在插图和文字中发现,涡扇15完成立项综合论证,已经是2006年2月底的事儿了。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有关厂家陆续加工交付的发动机锻件等部件,都只是用于单独的测试工作:换言之,这是一次对全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四代大推制造准入资格考试”,距离制造出真正的涡扇15还为时尚早。
图中前排左五为尹泽勇院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发动机工程总师)、左七为宋文骢院士(歼10总师)、左九为刘大响院士、左十一为李明院士
此时距离歼20立项研制仅剩不到两年时间,寻求过渡动力方案成为必然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在718工程验证机的研制阶段,曾有过使用两台特制的涡扇10改型首飞、以实现“国机国发”这一宣传目标的方案,但最终并未实施)。依靠着这些基于第三代涡扇发动机技术改进的“备胎”,歼20走过了从验证机到原型机、从被形容为“搓”的手工打造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先后亮相珠海航展和沙场阅兵,但军迷们从未忘记那位许久没有官方消息的“正宫娘娘”。
2018年7月7日,长期负责中国航发的研制统筹工作、堪称“掌门人”的刘大响院士在一次公开讲座中提及,我国第四代军用小涵道比航空发动机项目进展顺利,将在未来3-5年内设计定型。这是涡扇15在媒体上沉寂多年后,首次有权威消息披露其研制进度。3年后,在2021年9月28日的中国航展新闻发布会上,歼20飞行展示指挥员李吉宽空军大校证实,这是歼20换装国产发动机后首次对外公开展示。
尽管当时在珠海的天空中咆哮着的,还不是涡扇15;但此时的涡扇15,也已经在歼20上奏响了属于它的第一支“蓝天交响乐”
2022年11月25日,刘大响院士在2022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主旨报告会上,再次提及了涡扇15的研制动态,“第四代就是我们歼20要用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呢,现在还没有装备,但是我们已经首飞了。”2023年3月26日,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张勇在演讲中称,“涡扇15已经实现批生产交付,材料已经固化。”
遥想当年,“太行”受困于可靠性无法批量服役,让人叹息“心脏病”何时能除、差距何时能缩短时;消息时有时无的涡扇15,是黑暗中带给人希望的一点烛火。时光荏苒,当使用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涡扇20的运20穿上军装,当国产民用涡扇发动机CJ1000A在运20改装而来的飞行台上开始测试,当航发各领域捷报频传时,涡扇15已经不是那颗夜空中最亮的星。回望这十几年,从不为人知的辛酸到逐渐多起来的好消息,直至2023年6月29日那一刻,再多的感慨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苦心人天不负”六字而已。
一位朋友有幸随涡扇20版运20执行了跨区部署测试任务,除了能够更好完成装载任务的感慨之外,“终于能在舱里睡上一觉”的兴奋也非常真挚
而在涡扇15苦练内功的这些年里,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各方向军事斗争压力的增加,原计划作为过渡的歼20基本型,获得了远超预计的订货量。如今歼20基本型的生产数量早已超过了F-22,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涡扇15如约朝着刘大响院士2018年公布的“3-5年内定型”前进,那么仅歼20基本型的产量就将两倍于F-22都并非天方夜谭。而这样的生产规模,也促使歼20基本型在多个生产批次中不断得到改进——这一点,自然要优于在后冷战浪潮中“戛然而止”的F-22。
例如,作为一架高度强调综合生存性的飞机,歼20不仅具备出色的隐身性能和电子对抗性能,更是考虑到如果一切手段都未能奏效,飞机仍被敌火力击中的情况,为此其大多数机载设备都采用了多重备份模式,保证飞机在受损时仍能保持一定飞行性能和作战能力。但这也使得歼20机体内部的设备填充率颇高,导致早期批次飞机的机务检修工作量很大。根据部队实际使用意见,后期批次的歼20机体内部布局不断优化,主机厂所与子系统厂所携手提升机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检率,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所以说,这张不久前的“官泄”照片,其实某种意义上还真就属于军迷们常说的梗:“过于落后、可以展示”
以臻于完善的人机功效为代表的分阶段综合改进项目,让歼20部队空勤和地勤的满意度可谓“与批俱增”。也难怪空军最早几支接装歼20的部队,尽管飞机的机载软件也得到了升级,但在对抗中参观兄弟部队的新批次歼20时,面对外观远看上去几乎毫无区别的两批飞机,他们仍发出“我们的飞机有点落后了”的感慨——这在空军那些装备早期三代机、乃至二代机的兄弟部队听来简直是“凡尔赛”。
标签: